题山谷石

黄庭坚黄庭坚 〔宋代〕

畏畏佳佳石谷水,冬冬隆隆山木风。
炉香四百六十载,开山者谁梁宝公。

送滕子昭绩溪罢归

范成大范成大 〔宋代〕

天马西极来,目力尽九寰。
执辔者谁欤?堕此空谷间。
草深石啮足,一跃度孱颜。
长风送逸驾,荡荡登虎关。
五云清都上,白日开帝闲。
钩陈动光彩,球琳锵辔环。
亦复念旧群,依然叹驽顽。
红尘起天末,可望不可攀。

赋虚谷黄子羽所藏吴山西墨兰三章

陈著陈著 〔宋代〕

虚谷兮泬寥,霜雪降兮风萧萧。
荣华兮飘摇,兰之全兮清寂寂页弥高。

赋虚谷黄子羽所藏吴山西墨兰三章

陈著陈著 〔宋代〕

虚谷兮明阳,纷百草兮树千章。
馨香兮自将,兰之有兮何蕙茝之敢芳。

用山谷韵题洪子恂所藏山谷六言诗

许及之许及之 〔宋代〕

逢原妙处何如,水到自然成渠。信手拈来都是,弹圆颂印泥书。

赋虚谷黄子羽所藏吴山西墨兰三章

陈著陈著 〔宋代〕

虚谷兮委蛇,云英英兮日迟迟。
繁阴兮土滋,兰之生兮彼桃李其安知。

重九后三日后圃黄华盛开坐客有论近世菊品日

魏了翁魏了翁 〔宋代〕

南阳有佳人,被服长修姱。
黄中粲有章,秀外青无华。
圾饮晋柴桑,夕餐楚长沙。
惟与高人处,耻作流俗夸。
玄都有俗士,品格固尔差。
遗之以潘沐,强欲相涂搽。
南阳笑谢遣,於此我何加。
游女荡春风,渔人眩红霞。
尔比予於是,岂欲本疵瑕。
卿自用卿法,吾亦爱吾家。
寄声谢程子,为我删此花。

秋怀十首

赵蕃赵蕃 〔宋代〕

平生迂斋老,雅志在考槃。
尘氛小败意,顾辄求辞官。
谷中万松株,郁郁知岁寒。
茯苓傥可掘,宁用菊为餐。

次前韵酬王景云见和三首

陈著陈著 〔宋代〕

我家西谷子鄞东,西望云山百里中。
回首十年尘底别,更无书落雁天风。

和刘子野见贺韵

项安世项安世 〔宋代〕

汗青久别如山历,头白重分似斗城。
静著易林师子贡,共评诗品得钟嵘。
忽惊蒙水新衡宠,恍忆巴山旧印荣。
翠幕红灯莫相问,风流何似十年情。

次刘孟元见贽韵二首

罗椅罗椅 〔宋代〕

久坐不知夜,饥鼯窥瓦檠。
诗徒我乐国,酒不打愁城。
白雪夫郡句,黄花老我情。
商量能任不,胜欲饮公荣。

次刘孟元见贽韵二首

罗椅罗椅 〔宋代〕

不见碧瑶叟,年龄二十余。
儿今亦耆旧,孙复抱诗书。
后浪催人老,长笺不我疏。
眼中谁有此,雅雅更鱼鱼。

邵伯温邵伯温 〔宋代〕

秀近亭边回首处,郡城高插水云间。

次韵斋宿

方岳方岳 〔宋代〕

可是诗边欠老干,藓床相对话灯残。
秋城一夜江湖晚,风雨重阳菊自寒。

次韵杜监簿

方岳方岳 〔宋代〕

风雨重阳又一秋,白衣人至复何忧。
东篱只此黄花是,未必渊明风马牛。

连日风雨有怀沈仲良欧阳全真

赵蕃赵蕃 〔宋代〕

满城风雨重阳近,此句岂惟时节咏。古今凡历几诗人,独觉柯山有馀韵。

临川之谢东莱吕,往往怀潘用兹语。我尝评此七字句,政似江边乌臼树。

去年此节虽凄凉,和诗有沈与欧阳。今年愁绝不可道,三人各在天一方。

和丁端叔九日韵

袁说友袁说友 〔宋代〕

风雨重阳候,旌旗五客游。
清樽烦卜夜,归鬓但惊秋。
薄暮霭云散,倾城终日留。
晚楼东望际,萸菊故园丘。

题畦乐处士成趣园 其三

王称王称 〔宋代〕

劳生厌喧市,养痾闭幽樊。角巾念何从,孤兴寄南园。

南园旷且深,春至卉木繁。嘈嘈鸟雀鸣,聒聒泉流喧。

呼儿牵蔓篱,殷勤薙荒残。时雨倏已至,佳蔬茁而蕃。

临风袭芳馨,绕篱撷兰荪。倦来聊自息,支颐对前山。

载歌绿水词,和以白石言。东陵有傲吏,邀我相与旋。

取意一自慰,此外宁复论。

吴道子华清宫图

朱翌朱翌 〔宋代〕

霜清十月天无风,行宫缥缈祥云中。
重重绣岭光相通,庄严具足无遗功。
泉鸣三汤春蒙蒙,合欢皂荚双垂红。
人间尘垢一洗空,玉声璆然出房栊。
鸾吟凤舞纷层空,岂不大胜游月宫。
向非道子妙绝笔,那见开元全盛日。
槎牙老木青铜柯,坡陀巨石苍玉质。
石言木应若何闻,阿房兴废才顷刻。
乃知吴生有深意,一时心事能貌出。
臣以画谏乃其职。此山此事姑置之,
此画当今须第一。

偕康子雍州季子东所游虔州通天岩

伍馀干伍馀干 〔宋代〕

山灵不为红尘扫,仙窦玲珑自天巧。
或开或合谁主张,元气淋漓出蓬岛。
压服坡陀万象高,平铺练带三江绕。
水西接轸到斜阳,勒马回□问迟早。
不见真仙只为仙,犹嫌秃发头颅老。
三生岂必石点头,三晋何□石言好。
行先之后更几人,龙奔虎噬争云扰。
吴山但见楚山高,岂知砥柱千金宝。
山崩雨蚀不知年,各得帡幪各相□。
出门小吏惊且呼,虔州刺史心生恼。
急著归鞭信马蹄,春风犹带兰香草。
烧灯更上郁孤台,吴楚东西春未了。

司马温公神道碑

苏轼苏轼 〔宋代〕

  上即位之三年,朝廷清明,百揆时叙,民安其生,风俗一变。异时薄夫鄙人,皆洗心易德,务为忠厚,人人自重,耻言人过,中国无事,四夷稽首请命。惟西羌夏人,叛服不常,怀毒自疑,数人为寇。上命诸将按兵不战,示以形势,不数月,生致大首领鬼章青宜结阙下。夏人十数万寇泾原,至镇戎城下,五日无所得,一夕遁去。而西羌兀征声延以其族万人来降。黄河始决曹村,既筑灵平,复决小吴,横流五年,朔方骚然,而今岁之秋,积雨弥月,河不大溢,及冬,水入地益深,有北流赴海复禹旧迹之势。凡上所欲,不求而获,而其所恶,不麾而去。天下晓然知天意与上合,庶几复见至治之成,家给人足,刑措不用,如咸平、景德间也。

  或以问臣轼:“上与太皇太后安所设而及此?”臣轼对曰:“在《易·大有》:‘上九,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孔子曰:‘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今二圣躬信顺以先天下,而用司马公以致天下士,应是三德矣。且以臣观之,公,仁人也。天相之矣。”“何以知其然也?”曰:“公以文章名于世,而以忠义自结人主。朝廷知之可也,四方之人何自知之?士大夫知之可也,农商走卒何自知之?中国知之可也,九夷八蛮何自知之?方其退居于洛,眇然如颜子之在陋巷,累然如屈原之在陂泽,其与民相忘也久矣,而名震天下如雷霆,如河汉,如家至而日见之。闻其名者,虽愚无知如妇人孺子,勇悍难化如军伍夷狄,以至于奸邪小人,虽恶其害己仇而疾之者,莫不敛衽变色,咨嗟太息,或至于流涕也。元丰之末,臣自登州入朝,过八州以至京师,民知其与公善也,所在数千人,聚而号呼于马首曰:“寄射司马丞相,慎毋去朝廷,厚自爱以活百姓。”如是者,盖千余里不绝。至京师,闻士大夫言,公初入朝,民拥其马,至不得行,卫士见公,擎跽流涕者,不可胜数,公惧而归洛。辽人、夏人遣使入朝,与吾使至虏中者,虏必问公起居,而辽人敕其边吏曰:“中国相司马矣,慎毋生事开边隙。”其后公薨,京师之民罢市而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过车者,盖以千万数。上命户部侍郎赵瞻、内侍省押班冯宗道,护其丧归葬。瞻等既还葬,皆言民哭公哀甚,如哭其私亲。四方来会葬者,盖数万人。而岭南封州父老相率致祭,且作佛事以荐公者,其词尤哀。炷芗于手顶以送公葬者,凡百余人,而画像以祠公者,天下皆是也。此岂人力也哉?天相之也!匹夫而能动天,亦必有道矣。非至诚一德,其孰能使之!

  《记》曰:“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矣。”《书》曰:“惟尹躬暨汤,咸有一德,克享天心。”又曰:“德惟一,动罔不凶。”或以千金与人而人不喜,或以一言使人而人死之者,诚与不诚故也。稽天之潦,不能终朝,而一线之溜,可以达石者,一与不一故也。诚而一,古之圣人不能加毫末于此矣,而况公乎!故臣论公之德,至于感人心,动天地,巍巍如此,而蔽之以二言,曰诚、曰一。”

  公讳光,字君实,其先河内人,晋安平献王孚之后,王之裔孙征东大将军阳始葬今陕州夏县涑水乡,子孙因家焉。曾祖讳政,以五代衰乱不仕,赠太子太保。

  祖讳炫,举进士,试秘书省校书郎,终于耀州富平县令,赠太子太傅。考讳池,宝元、庆历间名臣,终于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赠太师、温国公。曾祖妣薛氏,祖妣皇甫氏,妣聂氏,皆封温国太夫人。

  公始进士甲科事仁宗皇帝,至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始发大议,乞立宗子为后,以安宗庙,宰相韩琦等因其言,遂定大计。事英宗皇帝为谏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论陕西刺义勇为民患;及内侍任守忠奸蠹,乞斩以谢天下,守忠竟以谴死。又论汉安懿王当准先朝封赠期亲尊属故事,天下韪之。事神宗皇帝,为翰林学士,御史中丞。西戎部将嵬名山欲以横山之众降,公极论其不可纳,后必为边患,已而果然。劝帝不受尊号,遂为万世法。及王安石为相,始行青苗、助役、农田水利,谓之新法,公首言其害,以身争之。当时士大夫不附安石,言新法不便者,皆倚公为重。帝以公为枢密副使,公以言不行,不受命。乃以为端明殿学士,出知永兴军,遂以留司御史台及提举崇福宫,退居于洛十有五年。及上即位,太皇太后摄政,起公为门下侍郎,迁正议大夫,遂拜左仆射。公首更诏书以开言路,分别邪正,进退其甚者十余人。旋罢保甲、保马、市易及诸道新行盐铁茶法,最后遂罢助役、青苗。方议取士择守令监司以养民,期于富而教之,凛凛乎向至治矣。

  而公卧病,以元祐元年九月丙辰朔,薨于位,享年六十八。太皇太后闻之恸,上亦感涕不已。时方祀明堂,礼成不贺。二圣皆临其丧,哭之哀甚,辍视朝。赠太师、温国公,襚以一品礼服,谥曰文正。官其亲属十人。公娶张氏,礼部尚书存之女,封清河郡君,先公卒,追封温国夫人。子三人,童、唐皆早亡,康,今为秘书省校书郎。孙二人,植、桓皆承奉郎。以元祐三年正月辛酉,葬于陕之夏县涑水南原之晁村。上以御篆表其墓道,曰忠清粹德之碑,而其文以命臣轼。

  臣盖尝为公行状,而端明殿学士范镇取以志其墓矣,故其详不复再见,而独论其大。议者徒见上与太皇太后进公之速,用公之尽,而不知神宗皇帝知公之深也。自士庶人至于卿大夫,相与为宾师朋友,道足以相信,而权不足以相休戚,然犹同己则亲之,异己则疏之,未有闻过而喜,受诲而不怒者也,而况于君臣之间乎?方熙宁中,朝廷政事与公所言无一不相违者,书数十上,皆尽言不讳,盖自敌以下所不能堪,而先帝安受之,非特不怒而已,乃欲以为左右辅弼之臣,至为叙其所著书,读之于迩英阁,不深知公,而能如是乎?二圣之知公也,知之于既同。而先帝之知公也,知之于方异。故臣以先帝为难。昔齐神武皇帝寝疾,告其子世宗曰:“侯景专制河南十四年矣,诸将皆莫能敌,惟慕容绍宗可以制之。

  我故不贵,留以遗汝。”而唐太宗亦谓高宗:“汝于李勣无恩,我今责出之,汝当授以仆射。”乃出勣为叠州都督。夫齐神武、唐太宗,虽未足以比隆先帝,而绍宗与勣,亦非公之流,然古之人君所以为其子孙长计远虑者,类皆如此。宁其身亡受知人之名,而使其子孙专享得贤之利。先帝知公如此,而卒不尽用,安知其意不出于此乎?臣既书其事,乃拜手稽首而作诗曰:.於皇上帝,子惠我民。孰堪顾天,惟圣与仁。圣子受命,如尧之初。神母诏之,匪亟匪徐。圣神无心,孰左右之。民自择相,我兴授之。其相惟何,太师温公。公来自西,一马二童。万人环之,如渴赴泉。孰不见公,莫如我先。二圣忘己,惟公是式。公亦无我,惟民是度。民曰乐哉,既相司马。尔贾于途,我耕于野。士曰时哉,既用君实。我后子先,时不可失。公如麟凰,不鸷不搏。羽毛毕朝,雄狡率服。为政一年,疾病半之。功则多矣,百年之思。知公于异,识公于微。匪公之思,神考是怀。天子万年,四夷来同。荐于清庙,神考之功。

晨起行园中

陆游陆游 〔宋代〕

老病厌嚣烦,晨兴步小园。
草深移旧路,竹茂失颓垣。
未暇从鱼乐,惟思与石言。
人家寻每得,拄杖印苔痕。

再和

刘克庄刘克庄 〔宋代〕

陌头侠少行歌呼,方演东晋谈西都。
哇淫奇响荡众志,澜翻辨吻矜群愚。
狙公加之章甫饰,鸠盘谬以脂粉涂。
荒唐夸父走弃杖,恍惚象罔行索珠。
效牵酪肖渥洼马,献宝远致崑崙奴。
岂无苹藻可羞荐,亦有黍稷堪舂揄。
臞翁伤今援古谊,通国争笑翁守株。
孔门高弟浴沂水,尧时童子谣康衢。
扬觯姑欲退观者,鸣鼓本非攻吾徒。
亦如曼倩负逸气,呵斥佞幸惊侏儒。
于时后村茅柴熟,先生滑稽腹如壶。
虽无谢郎玉帖镫,幸有幼安布裙襦。
未妨优场开口笑,亦恐药市逢方矑。
更阑漫与通德语,醉倒聊遣宗武扶。
幽冥茫昧莫致诘,石言神降果有无。
翁云天公施罪福,亦如王者行赏诛。
巫咸可使诅楚否,泰山曾不如放乎。
况今民脂积消铄,洋洋如在宁助虐。
贫妇鲜能具複褌,贵人何必夸重较。
九重深喜农扈丰,五等超加社公爵。
更宜速飞腊前白,仍为潜驱山中駮。
除人大患捍大灾,与民同忧可同乐。
翁之用心极惓惓,余于致福未数数。
因思挥金犹粪土,奚异弃物捐溪壑。
神听聪明靡僭滥,诏书温厚戒椎剥。
重华渔稼茅茨俭,大禹疏凿衣服恶。
谁歌此诗送且迎,共挽浇风还太朴。

咏怪石

苏轼苏轼 〔宋代〕

家有粗险石,植之疏竹轩。
人皆喜寻玩,吾独思弃捐。
以其无所用,晓夕空崭然。
碪础则甲斮,砥砚乃枯顽。
于缴不可碆,以碑不可镌。
凡此六用无一取,令人争免长物观。
谁知兹石本灵怪,忽从梦中至吾前。
初来若奇鬼,肩股何孱颜。
渐闻{左石右宫}{左石右隆}声,久乃辨其言。
云我石之精,愤子辱我欲一宣。
天地之生我,族类广且蕃。
子向所称用者六,星罗雹布盈溪山。
伤残破碎为世役,虽有小用乌足贤。
如我之徒亦甚寡,往往挂名经史间。
居海岱者充禹贡,雅与铅松相差肩。
处魏榆者白昼语,意欲警惧骄君悛。
或在骊山拒强秦,万牛汗喘力莫牵。
或从扬州感卢老,代我问答多雄篇。
子今我得岂无益,震霆凛霜我不迁。
雕不加文磨不莹,子盍节概如我坚。
以是赠子岂不伟,何必责我区区焉。
吾闻石言愧且谢,丑状炊去不可攀。
骇然觉坐想其语,勉书此诗席之端。

次韵方万里雨夜雪意

赵与东赵与东 〔宋代〕

芋火房阴处,翛然类懒残。雨欺梅影瘦,风助竹声寒。

拥袂衣全薄,哦诗字欲安。儿童疑有雪,频起穴窗看。

奉和鲁斋先生涵古斋诗二首

金履祥金履祥 〔宋代〕

圆融无际大无馀,万象森然本不癯。
百圣渊源端有在,六经芳润几曾枯。
人于心上知涵处,古在书中非远图。
会到一源惟太极,包牺原不与今殊。

杨复先寄荔子仍和予昨所赠二诗因次韵

晁公溯晁公溯 〔宋代〕

野色正如此,废书时出游。
山吞落日尽,硖束大江流。
俗驾谢逋客,郊居如隐侯。
爱君吐佳句,落纸不能休。

杨复先寄荔子仍和予昨所赠二诗因次韵

晁公溯晁公溯 〔宋代〕

遥想载酒客,时来从子云。
山高去天咫,日永惜阴分。
秋稼田亩接,夏弦闾里闻。
草堂无数出,猿鹤有移文。

杨复先寄荔子仍和予昨所赠二诗因次韵

晁公溯晁公溯 〔宋代〕

嘉果喜三嗅,名园思一游。
骈头丹壳皱,绕指玉浆流。
味压乾{月巽}子,韵高萧洒侯。
安居日啗此,边堠幸兵休。

杨复先寄荔子仍和予昨所赠二诗因次韵

晁公溯晁公溯 〔宋代〕

林间熟丹实,叶底缀红云。
并舍皆如事,绝甘能劝分。
扣门知使至,登俎觉香闻。
更与诗争丽,纷披锦绣文。
形式
© 2023 爱古诗词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