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老聃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季札聘于上国,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而楚独有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士之生于是时, 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陶潜真达道,何以避俗翁。萧然守环堵,褐穿瓢屡空。
粱肉不妄受,菊杞欣所从。一琴既无弦,妙音默相通。
造饮醉则返,赋诗乐何穷。密网悬众鸟,孤云送冥鸿。
寂寥千载事,抚卷思冲融。使遇宣尼圣,故应颜子同。
我爱陶渊明,超然遗世想。一奏无弦琴,妙曲寄玄响。
翛然听以气,万籁应诸掌。舟车就所便,丘壑信孤往。
泉涓木欣欣,酌酒助俯仰。酣醉颓云烟,舒啸逸罗网。
斯人孰可见,梦寐期佛彷。兀如南山松,亭亭植千丈。
九原鹿迹何茫茫,五星东井熙炎光。无诸功成裂汉土,组练三千还故乡。
当时筑台青冥中,閒来垂钓沧江龙。屠龙技成去不返,至今百粤山河空。
台外苍山落平楚,台下江流自今古。野水荒烟古戍寒,落日精灵尚来去。
过客凭高眺远鸿,可怜何处听歌钟。愁云偏结谢端渚,海月长悬薛老峰。
故人旧隐螺江侧,曾共吟秋吊陈迹。此日南归兴不穷,别后登台好相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