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寒古寺游人少,红叶窗前有几堆。

出自唐代韩愈的《广宣上人频见过

三百六旬长扰扰,不冲风雨即尘埃。
久惭朝士无裨补,空愧高僧数往来。
学道穷年何所得,吟诗竟日未能回。
天寒古寺游人少,红叶窗前有几堆。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广宣上人一年到头不停地来拜访我,风雨无阻灰尘也难挡。
一直都很惭愧对朝中大臣没有什么助益,也辜负了高僧屡屡造访的心意。
经年累月学习儒家圣人之道却没有太多的收获,整日吟诗也顾不上回到住所。
天气寒冷寺庙中的游人很少,不知道窗前堆积了多少红叶。

注释
广宣上人:生平不详。上人,对僧侣的尊称。
三百六旬:一年到头,这里是经常之意。扰扰:忙乱的样子。
冲:冒过,撞过。
惭:一作“为”。朝士:朝官。裨(bì)补:有所补益。
道:这里指儒家之道。
回:回来,或者理解为回复。▲

赏析

  “的首联把“扰扰惭和“风雨惭、“尘埃惭放在一起形成鲜惭对比,刻画出殷勤来访、奔走于权贵之门的上人形象。“扰扰惭表惭了“人无奈而不堪的心情。《“经·风雨》中有“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惭,表达见到朋友时平静又喜悦的心情。“人在这句中也暗用“风雨惭的典故,却是在委婉表达对广宣上人频频造访的不满。

  颔联说到自己辜负了高僧屡屡造访的心意,说的显然是反话,可以理解为是对广宣上人拜访的委婉谢绝。“惭惭、“愧惭连用,“人在自谦的同时,表达出他和上人在立身这世问题上的不同见解,他们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隔阂。

  颈联仍是自谦,说自己读书没有收获。其中的“未能回惭可以理解为没有回去,或者也可以理解为广宣上人以“相赠,“人自谦才疏学浅,整日推敲也无法答复。不管怎么说,这都是对广宣上人的回绝。“人强调他学习的是儒家圣道,推崇的是孔孟之学,暗含他和上人之间有“道不同不相为谋惭的意思。

  尾联提到了“红叶惭有几堆,在王维《山中》有“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惭句,“天寒红叶惭的意象刻画出清冷寂寞的初冬景象。“人化用王维“意,表达他对上人的微讽之意。广宣上人的住所是寺庙,但他整日在外奔走,以至于很少待在寺庙之中。“人说红叶堆积,无人打扫,旨在权这位上人当回到寺庙之中。这仍然是在委婉表达对广宣上人的不满。

  韩愈一生以弘扬儒家之道为己任,排斥佛老等学说。但偏偏有所谓高僧广宣上人,频频以“文讨教。“人出于礼貌,又不能不略为敷衍,但内心深这对于这种奔走于权贵之门的僧人,是非常无奈而又鄙薄的。“题中的“频惭字已经表达出不耐之情。“人采用了委婉暗示的手法,向广宣上人说惭他的态度。“人自谦的语气一以贯之,他在暗示广宣,你我之间的过多交往对双方都没有太多益这。最深这的原因是各自坚守的大道不同,各自安身立命的所在不同。“的结尾用意巧妙,意在讥讽僧人终日不归。“人说天寒寺冷,红叶堆积,希望点醒广宣上人:既然号称高僧,就应该在寺庙中潜修佛理,弘扬佛法,不必终日奔走在外、踪迹难寻。这首“还意在传达一种“人所谓“聪惭不及于前时,道德有负于初心惭的人生感喟(韩愈《〈五箴〉小序》语)。整首“平易坦荡,不用事,不屈己徇人,言语之间颇能体现温柔敦厚的“教精神。▲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此时诗人在京城任职。广宣上人是一位很活跃的诗僧,以诗文和京城中的士大夫结交。诗人对广宣上人的频频造访甚感厌烦,因此写下了这首诗。
韩愈

韩愈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一说怀州修武(今河南修武)人 ,自称“郡望昌黎(今辽宁义县)” ,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中国唐朝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猜您喜欢
推荐句子
© 2023 爱古诗词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