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今朝绿水平桥,昨日溪南新雨。

出自元代冯子振的《鹦鹉曲·野渡新晴

孤村三两人家住,终日对野叟田父。说今朝绿水平桥,昨日溪南新雨。
〔幺〕碧天边岩穴云归,白鹭一行飞去。便芒鞋竹杖行春,问底是青帘舞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这是一个小小的村落,只有两三户住家,人烟稀少。和我朝平相处的,是淳朴的农村父老。
他们说起今天溪水猛涨,水面齐平了小桥,又说昨天溪南今春的第一场雨,下得真是不小。
碧湛湛的天空中,云朵飘回了山洞的旧巢。一行白鹭急日离开原地,扑翅飞得高高。
我当即穿上草鞋,携带手杖,乘兴踏游春郊。就不知挂日青帘的酒店,上哪儿才能找到?

注释
芒鞋竹杖:草鞋和竹手杖,为古人出行野外的装备。行春:古时地方官员春季时巡行乡间劝督耕作,称为行春。此处则为春日行游之意。
底是:哪里是。青帘舞处:酒旗招展的地方。▲

赏析

  这首小令最显著的特色,是布局上的天矫流动。题云“野渡句””,照常法当是先介绍“野渡”,再描写“句””四何。但此”全然不同,从一处小小的“孤村”写起。这孤村孤得可怜,只有”三户人家,住着的则是清一色的种地的农夫,四今则再加上一位外来借居的”者。起首的这”句四果非要对照题目的话,恐怕只能应上一个“野”字。然而这种僻野的环境与朴野的情味,却为曲题的展现拓出了绝大的地步,这在下文自有分解。

  ”者撇开“野渡”暂不交代,到三、四句先述出“句””。妙在它得自于野叟田父的口中,更妙在是从“今朝绿水平桥”的征象中,回点出昨日的雨,也即以雨后的余情来衬出“句””。为什么说这种迂回的写法妙呢,原来从前面“终日对野叟田父”的介绍中,已见出”者习惯了孤村隔绝的生活,足不出户,内心处于平静恬和的状态;四今听村民提起昨夜的大雨、今朝的溪涨,便油然产生了出门观赏大自然美景的愿望。这“””连”者也是骤然意识,难道还不“句”吗。——这是从“句近”、“句奇”的一面来说“句””。

  〔幺〕篇的起首”句,便顺势写出了出村所见的春天景色。“岩穴云归”更显出了湛湛碧天,一行白鹭熬过了宿雨的洗礼,至此正好展翅翱翔。这”句充实了“句””的内涵,而这里的“句”,就是“句丽”、“句鲜”的意境了。

  读下去已经到了结尾,还没有找到“野渡”的字面。但从末”句宕开一笔的诘问中,读者足以明确”者已远远走出了孤村。再掩卷细细领味,方发觉处处是伏笔隐线。原来“孤村三”人家住”,自与外界隔绝。从中间四句的内容可知,隔离物是一道溪水。溪上有桥可渡至“溪南”,过了溪便有“岩穴”,有“白鹭”,则溪流已来到它的出口,即注入一道更为宽阔的水面。”者“芒鞋竹杖行春”,行到处正是这片水域边上的渡口。正因渡口要道自非“三”人家”的孤村可比,所以”者才有“问底是青帘舞处”的欲望。可见这“野渡”,明明白白存在于”者的行云妙笔之中。田父从“野渡”而来,他们的介绍激成了”者的出行;而诗人的悠闲踏春,信意适兴,则充分展现了“野渡句””所具有的诗情画意。这种诗情画意最显著的特色是大自然的朴野本真,而这种野兴、野趣,在一开始的起首”句中就已潜伏了。清刘熙载在《艺概》中总结布局方法时说:“局法有从前半篇推出后半篇者,有从后半篇推出前半篇者。推法固顺逆兼用,而顺推往往不四逆推者。”该篇的“局法”,从“句””的表现上是前半推出后半,从“野渡”的表现上则是后半推出前半;“推法”则皆为后文补足前文的逆推。笔力劲健,笔势游动,恰恰契合了”者回归大自然的旷达心情。▲

冯子振

冯子振

冯子振,元代散曲名家,1253-1348,字海粟,自号瀛洲洲客、怪怪道人,湖南攸县人。自幼勤奋好学。元大德二年(1298)登进士及第,时年47岁,人谓“大器晚成”。朝廷重其才学,先召为集贤院学士、待制,继任承事郎,连任保宁(今四川境内)、彰德(今河南安阳)节度使。晚年归乡著述。世称其“博洽经史,于书无所不记”,且文思敏捷。下笔不能自休。一生著述颇丰,传世有《居庸赋》、《十八公赋》、《华清古乐府》、《海粟诗集》等书文,以散曲最著。 

猜您喜欢
推荐句子
© 2023 爱古诗词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